【原题回放】
2025徐汇一模作文题
我们更应突破自身的局限性,还是接受自身的局限性?
请写一篇文章,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思考。
要求:(1)自拟题目;(2)不少于800字。
一、题解:在矛盾中寻找文明的诗意
2025年上海徐汇一模作文题“自身的局限性:更应突破,还是接受”,这一题目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选择,而是要求考生在辩证思维的张力场中,构建起对“局限”的深度认知与智慧回应。
题目的核心矛盾是自身局限,是突破,还是与接受。所谓“突破”,指的是向对既定边界的挑战。比如,霍金在渐冻症的身体禁锢中,以思维突破物理限制,写下《时间简史》,用数学公式重构宇宙秩序;郑和下西洋突破“重陆轻海”的传统局限,以宝船丈量未知海域,开启文明对话的壮阔航程。
而“接受”,蕴含对客观规律的臣服。比如,庄子“安时处顺”的哲学智慧,主张在顺应自然规律中实现生命自由;都江堰水利工程以“鱼嘴分水”“飞沙堰泄洪”的设计,接受岷江水文特性,成就两千年的生态治理典范。
因而,破题的关键,需超越表面选择,揭示“突破”与“接受”在文明演进中的共生关系。
题目的语言表述是:“我们更应突破自身的局限性,还是接受自身的局限性?”与常见的“是A还是B”“有人说A,又有人说B”,其区别在于“更应A还是B”,那么,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?
二、思维差异:“更应A还是B”与“是A还是B”的认知分野
1.“是A还是B”,是静态选择疑问,要求客观分析利弊,强调的是逻辑重心的本质差异。
结构:现象描述→A的合理性→B的合理性→选择标准。
例证:墨子“止楚攻宋”需在“兼爱非攻”的理想主义与“现实制衡”的功利策略间抉择,前者强调道义原则,后者依赖军事威慑,最终通过逻辑推演选定“以守御制攻伐”的折中方案。当代青年选择专业时,需静态对比计算机科学(高就业率)与历史学(人文价值)的客观优劣,基于个人禀赋与时代需求作出理性判断。
“更应A还是B”:动态价值权衡,强调情境化选择。
结构:本体论解构→历史实践→现实矛盾→动态平衡。
例证:应对全球气候危机,既需突破传统能源技术局限(如可控核聚变研发),又需接受生态承载力的客观阈值(如《巴黎协定》碳排放配额),二者权重随极地冰盖消融速度动态调整。再如量子计算中的“叠加态决策”,在未观测(实践验证)前,突破与接受的优先级可同时存在。
2.“是A还是B”:遵循亚里士多德“非矛盾律”,追求清晰界定。“A不能同时是非A”,要求排除中间状态。
例证:古希腊城邦选择“民主制”或“寡头制”时,柏拉图在《理想国》中通过“洞穴隐喻”,示的是一种“囚徒困境”:囚徒只能通过理性辨析选择一种政体形式,无法兼得“自由”与“效率”。
这对于现实的启示,可以从企业开发新产品时,需明确“功能优先”或“成本优先”,二者本质互斥。而“更应A还是B”:遵循黑格尔“正反合”辩证法,追求否定之否定的升华。
其核心是看矛盾双方在对抗中催生新质,最终达成更高层次的统一。比如,如珊瑚礁生长——珊瑚虫不断突破钙化速率限制(A),又接受海水酸碱度波动规律(B),最终形成抵御风浪的复合结构(新质)。
3.写作策略的分野
“是A还是B”类,侧重优劣对比。需要建立二元评价坐标系,通过象限定位得出结论。比如在分析“实体书店转型”时,对比“空间体验优势”(A象限)与“租金成本劣势”(B象限),结合客群消费习惯(纵轴)与线上竞争强度(横轴)确定生存策略。
而“更应A还是B”类更适用构建动态平衡。需要将矛盾置于连续光谱中,依据情境调整倾向性。比如自动驾驶算法在“行人保护绝对优先”(红区)与“乘员安全最大化”(蓝区)间需动态权衡,极端天气下算法权重可向红区偏移。
这种模型需要避免“既要突破又要接受”的平行论述,转而强调“在何种阈值下更应侧重某方”。如分析“传统文化传承”,不应泛泛主张“既要创新表达还要坚守内核”,而需指出:非遗技艺传播(短视频平台)可侧重突破,文物修复(青铜器除锈)则必须接受最小干预原则。
三、写作框架下的思辨体系
1.“局限性本身审视”:客观局限。如霍金运动神经元病禁锢躯体,却以思维突破三维时空,用黑洞辐射理论重构宇宙认知边界。这就是生理机能局限的突破。
再如,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,明知巨石终将滚落(客观局限),仍以重复攀登的姿态(主观突破)赋予荒诞以意义——承认局限恰是超越的开始。
2.历史实践维度的深度观察。在科技方面,钱七虎院士研发“深埋工程防护体系”,既突破地下核爆炸冲击波的计算盲区,又接受岩体裂隙发育的地质规律,在“破”与“守”的辩证中筑起国家安全盾牌。在艺术方面,贝多芬失聪后,以骨传导感知振动频率(接纳生理局限),却突破传统交响乐结构,在《第九交响曲》中首创人声合唱乐章(艺术突破),完成从“听障者”到“乐圣”的涅槃。在接纳上,如智者庄子,他在“庖丁解牛”中,以“依乎天理”顺应牛体经络(接纳规律),却在“游刃有余”间实现“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”的技术突破。再如王阳明龙场悟道,在贬谪绝境中接纳“瘴疠之地”的生存局限,却以“心即理”突破程朱理学桎梏,开创心学新境。
3.现实场景下的矛盾思考。比如基因编辑技术,它试图突破遗传密码限制,但必须接受“不伤害人类基因库完整性”的伦理红线。再如教育困境,“海淀妈妈”追逐SAT满分(过度突破导致家庭关系异化),忽视“多元智能理论”揭示的个体差异规律。“躺平青年”以“低欲望”接纳竞争压力,却在短视频创作、小众圈层中悄然突破传统成功学定义。
四、结语:在局限的裂缝中看见光
青年成长的真谛,恰如春蚕吐丝成茧——既要懂得在沉淀中编织局限的庇护所,又需积蓄破茧而出的锐气。当“海淀少年”在书卷中织就学识之茧,亦能在科创实验室里以AI算法突破认知边界;当“Z世代”以汉服形制接纳传统美学,又以3D建模技术重现流失纹样,便诠释了“织茧”与“破茧”的共生智慧。真正的自由,不是否定茧房的存在,而是如量子纠缠般与局限共舞:既在“三更灯火”中接受寒窗苦读的寂寞,又在“五更鸡鸣”时突破思维惯性的枷锁。愿每位青年都能成为自己的铸模师——以谦卑之心接纳生命底色,以革新之志熔铸未来图景,让局限成为照亮前路的棱镜,折射出破茧成蝶的万丈光芒。
【样文】
自身局限性的织茧与破茧之道
生命的壮美,恰在于既懂得吐丝作茧以沉淀力量,又敢于破茧振翅以触碰苍穹。青年成长的真谛,正是以清醒的认知编织局限之茧,以无畏的勇气突破茧房之困,在织茧与破茧的张力中书写人生华章。
茧,是自然赋予生命的保护壳,亦是突破前的必经之路。蚕吐丝成茧,看似自缚,实则为化蝶积蓄能量;冰川静默冻结,表面停滞,内里却奔涌着破冰的暗流。正如人类文明的进程:敦煌壁画千年风蚀,正是时光织就的茧,而数字修复技术让斑驳的色彩重焕生机;钱七虎院士深研地下防护工程,在岩层织就的“茧”中突破技术封锁。这些茧,是局限的桎梏,亦是突破的跳板。但现实中,有人困于“茧房”而不自知——沉迷算法投喂的短视频,在信息蚕茧中钝化思考;追逐世俗定义的成功,将人生困入单一的价值茧房。织茧若只为逃避,终将沦为囚笼;唯有视茧为孵化器,方能在沉淀中孕育新生。
破茧,绝非对茧的全盘否定,而是与局限共舞的智慧。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,用混凝土突破传统建筑的局限,却以瓦爿墙接纳历史的温度;北斗团队既敢挑战西方导航技术封锁,又坦然接受宇宙物理法则的约束。这启示青年:真正的突破,是认清客观规律的“织茧”后,向主观可能性的“破茧”。正如量子力学揭示的真理——粒子既具波动性又具粒子性,人生亦需在“局限的确定性”与“突破的可能性”间保持叠加态。若一味蛮干,如盲目基因编辑践踏伦理红线;若消极认命,如“躺平族”放弃奋斗渴望,皆是对生命张力的辜负。
当代青年,当以织茧的谦卑与破茧的锐气回应时代之问。面对“内卷”焦虑,我们既要编织专注深耕的茧——如故宫文物修复师甘坐冷板凳,在技艺的茧房中打磨匠心;又要敢于突破认知的茧——如Z世代用AI技术活化非遗,让传统在数字破茧中新生。这个时代,一边是ChatGPT重塑知识边界,一边是“信息过载”加剧思维惰性;一边是“火星移民”描绘星际未来,一边是“生态危机”警示发展限度。青年的破茧之道,在于以科技的锐刃切开认知茧房,又以人文的丝线编织价值底线。
织茧是大地对种子的孕育,破茧是嫩芽对苍穹的渴望。从三星堆青铜器上斑驳的铜锈,到空间站外壳闪烁的金属光泽,文明始终在局限与突破的共生中螺旋上升。愿每一位青年,既能在深耕处织就专业之茧,又能在仰望时突破认知之限,让生命在织茧的沉淀与破茧的超越中,绽放出最璀璨的光华。
【文章结构评析】
此文最值得学习之处,在于构建了“织茧”与“破茧”的螺旋辩证模型,使“局限”不再是静止的枷锁,而成为动态演进的能量场。开篇以蚕茧的“自缚-化蝶”隐喻确立核心张力,将“突破”与“接受”从二元对立转化为共生共变的关系。
第二段以钱七虎院士“深埋工程”为例,既展现突破岩层封锁的锐气,又暗含对地质规律的臣服,在“织茧”(技术沉淀)与“破茧”(创新突围)的循环中完成第一次辩证跃升。
第三段更以量子叠加态为理论支点,将矛盾双方推向“既破且立”的哲学高度——王澍建筑中混凝土的现代性突破与瓦爿墙的传统性接纳,恰如粒子兼具波粒二象性,在确定性(客观局限)与可能性(主观突破)的交织中,实现了黑格尔“正反合”的思维进阶。
尤为精妙的是,青年立场段并未陷入“非此即彼”的窠臼,而是以“冷板凳织茧”与“数字破茧”的并置,揭示当代青年需在专注深耕(主动织茧)与跨界突破(自觉破茧)间保持动态平衡。
这种辩证结构如DNA双螺旋,使“局限”不再是终点,而是认知跃迁的转折点,真正达成了“破立相生”的思辨境界。
作文指导:突破自身的局限性与接受自身的局限性
来源:深语老葛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